奋进新征程,从两会热议话题看中国纺织业“十四五”新定位
和煦春风中,2021年全国两会完成各项议程圆满落下帷幕。围绕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代表委员们展开热烈的讨论,提交了大量议案提案、意见建议。
两会纺织业代表委员则立足行业自身,针对原料供给、绿色发展、品牌建设、扩大内需等问题提交不少议案和建议。
行业外的很多代表委员则从更高层次上就中国制造业发展、促进消费、发挥国际竞争优势等热点话题阐述了观点。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是我国面向未来的行动蓝图。在这份蓝图下,中国纺织工业提出了行业在“十四五”时期的新定位,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解决民生与美化生活的基础产业、国际合作与融合发展的优势产业。
纺织业作为中国制造业中的优势产业在这次抗击疫情中不仅展现了责任与担当,更展现了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无愧于中国工程院的调查结论:纺织业是中国制造业中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5个行业之一。
但从整体看,尽管我国制造业发展成就很大,但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基础能力依然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卡脖子”“掉链子”风险明显增多,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下降得过早、过快,不仅拖累当期经济增长,影响城镇就业,还将带来产业安全隐患,削弱我国经济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苗圩这番表述引起广泛热议。
作为中国制造业重要产业的纺织业,多年来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改善民生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社会层面对行业价值与贡献的认知依然需要进一步加强,行业的地位和话语权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实际上,纺织业面临的问题也是中国制造业当前面临的问题,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大的宏观环境,产业发展的质量与竞合的位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政策方向,进一步说,也决定着中国纺织工业新定位作用的发挥。提升制造业的地位有利于加强纺织工业的支柱作用,提振消费有利于夯实解决民生与美化生活的基础,稳定出口有利于行业强化国际竞争新优势。
制造业不能“掉链子”
我国制造业比重在2006年达到32.5%以后,逐渐下降。与此同时,经济总量在不断提升。如何保障制造业地位?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表示,要做优做强实体经济,不仅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把制造业的总量进一步提升,更要实现高质量发展。
肖亚庆提到,要实施强链补链行动,把弱项和短板补齐,使得在任何时候,制造业都是支撑,都不能“掉链子”。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上进一步提升,使得制造业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再进一步提升。
要对传统行业实施现代化的技术改造,还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比如5G、新材料、新装备等,也包括大家关心的通信技术、芯片等。但是新兴产业的发展,也不能搞盲目重复建设,要防止“一哄而起”。
肖亚庆表示,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是个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久久为功、不断坚持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还要坚持改革开放。国际产业链的全球化、国际产业分工是大势所趋,所以,一定要进一步扩大开放,深化和各方的合作,实现更加国际化的发展。
工业互联网在过去三年发展当中,起步非常好。”肖亚庆提到,工业互联网下一步的发展,首先是未来几年要把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基础打好。未来几年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仍然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
肖亚庆提到,保障工业互联网在发展过程中,将各个行业、各个企业、各个层级相互融合,通过工业互联网产生更多的创新应用,使它为经济发展起到助力和促进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在建议中介绍,智能制造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制造企业或意愿不强、或能力不足。针对这一点,建议有关部门继续提供长期稳定、有规划、可预期的宏观政策环境,在装备更新换代、自主创新研发、制造系统搭建等方面进一步发挥政策的杠杆作用,为企业转型升级注入动力。同时,充分激发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一方面发挥龙头企业产业链协同能力,支持龙头企业率先探索、率先突破,将成功经验和模式在行业内进行推广;另一方面鼓励龙头企业从最基础的环节做起,扎实推进、稳步提升,不能“急功近利”,不可“拔苗助长”,不搞“面子工程”,确保我国智能制造健康有序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谭瑞松建议,加快发展制造业高水平“数·智”解决方案供应商。谭瑞松表示,当前,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为27%,未来15年需要保持在30%水平线上,才能支撑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加速向低成本国家转移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必须进入价值链体系的高端部分。通过“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提升制造业综合竞争力、向高端制造业迈进刻不容缓。
传统消费要升级,新型消费要培育
2020年我国GDP迈上百万亿元新台阶。其中,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54.3%,消费仍是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
对于提振消费,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在首场“部长通道”中表示,推进国内消费,主要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升国内消费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在供给端发力,为市场提供更多价廉物美、适销对路的城乡居民群众所需要和喜欢的产品和服务。
商务部部长王文涛表示,随着我国对疫情的控制持续向好,以及经济复苏持续向好,再加上一系列援企纾困政策持续发力,对今年消费总的判断,应该是处于一种恢复性的快速增长。
王文涛提到,首先,传统消费要升级,传统消费的潜力很大。第二,新型消费要培育。王文涛提到,疫情来了以后,迸发出很多新型消费。就拿网上消费来说,占了社零总额大概1/4,而且去年增速很快,达到14.8%。这些新型消费,生机勃勃、层出不穷。要鼓励、培育这些消费,消费,使消费扩大。进入数字经济时代,希望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以及跨界融合,来使这些新型消费能够带动、扩大消费。第三,消费平台要创新。第四,消费环境要改善。尤其是消费网络要健全。这不仅涉及到商业网络,还涉及到流通网络。王文涛表示,今年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推动农村消费。他指出,农村消费是个大市场,乡镇和村加起来,占了整个消费的38%。下一步,将在乡镇建立商贸中心,电商要全覆盖,流通在有条件的地方尽可能覆盖,使老百姓买得方便、买得放心、买得安全。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表示,首先,要从需求角度促消费,包括:从提升和稳定居民收入方面进行制度改革,建议从促进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改善资源配置、完善税收制度等方面加强制度安排;提升居民消费意愿,建议从完善社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合理调节房价,合理提升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加强制度安排。
其次,从供给角度促消费,包括: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除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堵点,让高质量供给更好匹配居民需求。刘伟建议,从破除区域间、行业间、行业内市场壁垒的角度,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国内市场整合;激励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改善市场交易环境,消除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
促进消费,还要有新的消费手段,通过文化手段促进消费。全国人大代表、湘绣非遗传承人成新湘提交《关于设立国家“汉服日”的建议》。成新湘认为,中国的汉服作为中国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因它引起的“汉服文化复兴运动”是当代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汉族的文化溯源之旅,最终目的是为了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为此,成新湘建议:拟定每年三月初三定为中国汉服日。
制造业亟待“走出去”,去全球市场实现价值
全国人大代表、TCL创始人李东生提交了一份建议——《关于支持中国企业强化双循环、加速全球化的建议》。他指出,中国制造业亟待“走出去”,将竞争力优势扩展到全球市场。
李东生的观点是中国制造已经形成了“比较竞争优势”,要去全球市场实现价值。尽管这几年里,中国在贸易、科技等方面受到一些限制,但海外市场仍然是中国制造企业增长的主要动力。去年全球经济衰退,中国出口仍然保持4%的增长。由于国内市场难以完全消化中国制造业的产能规模,国内企业亟待加强全球化经营能力和全球产业供应链建设,打破关税壁垒和贸易保护主义,将产业制造优势扩展到全球,才能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当前,国际航运系统通过收购和并购等措施,逐渐形成行业垄断,加上全球疫情影响,导致集装箱出口运价大幅上涨、众多航线爆仓缺柜以及准班率大幅降低。为保护中国企业出口,提升品牌国际竞争力,全国人大代表、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在今年的两会上提交了《加强稳定大型国际航运物流企业海运运价,确保中国品牌企业出口物流安全和产品核心竞争力》议案建议。
国家统筹规划分散在商务、海关、交通等部门的国际航运监管职能,对重点航线海运价格波动、运力情况实施重点监测,及时掌握市场供需对接情况,了解企业政策诉求,指导航运企业提升经营效率、规范收费行为,及时出台精准性支持政策,防范国际海运价格上涨对冲我国稳外贸政策效果,帮助在全球产业链中有重要影响的外贸企业渡过难关,促进我国外贸平稳健康发展。
此外,尹同跃还建议国家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我国国际物流企业的运力,增强我国物流行业国际竞争力同时,协调国有大型航运企业,稳定运价,彰显担当,保障行业安全,支持中国外贸企业“走出去”。
全国人大代表、安踏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丁世忠说,要加强产业政策支持力度,优化中国企业全球供应链布局,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同时打造中国企业的全球采购能力,构筑互利共赢的供应链合作体系。在“十四五”期间吸引更多全球品牌来中国发展。要积累和打造品牌资产,加强中国品牌培育全球影响力,吸引更多全球品牌总部落户中国。要以开放格局吸引全球人才,加大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
来源:纺织服装周刊